作者 石秀全 
秦巴山区,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地方,文化内蕴深厚,风土人情独特。这里有久远的历史、淳朴的人心、纯美的景色、神秘的风情。这里饱蕴着生命、生活以及文学创作的富矿。 
秦巴地区,崇山峻岭,谷深峡长,地形险要。唐代文人欧阳詹在《栈道铭序》里写道:“秦之坤,蜀之艮,连高夹深,九州之险也。”又说:“阴期穷谷,刀仞直下,莽岩绝壁。麋麋无蹊,猿猱相望。”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联通巴蜀的咽喉要地,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悠久而古朴的民间文化,民歌便是其中重要的广为传唱的民间文化之一。至今在陕南的镇巴、宁强、四川南江等地,只要深入到云雾缭绕的山里,在山间、在河流、在田坝、在村宅、在树下,都可感受到秦巴民歌那悠扬、婉转、质朴、率真的风格,并受到心灵的感染。

秦巴山里的妹子从三块鹅卵石支一个土罐起家,延续了千年不熄的疙瘩火,烧了千年不烂的大鼎锅,熬了千年不枯的老鹰茶。生活熏成老腊肉,不腐不烂不油腻;把酒煮成土茅台,更醇更烈更醒神。哪家幺妹子路过,闻香落轿;巴山背二哥歇脚,举碗销魂。鼎锅煨五谷杂粮,一勺一个翻山冒儿头;土碗喝苞谷酒,一醉一串震天山歌子。吃老腊肉像拖门板,啃火烧馍如天狗吃月亮。汗臭酒香熏出天南地北龙门阵,粗话响屁混着老腊肉的烟火味,多么生动和厚重。 

山民们“住在老林边,烧的兰花烟,吃的洋芋果,烤的疙瘩火,穿的麻窝子(草鞋),唱的毛山歌……”他们如秦巴山里的乡土,一抔土生一苗草,一苗草有一颗露水养。他们柔弱生刚强,具有极强的张力,更有天虫(蚕)三生轮回的生命力,演绎着东方人的处世哲学。“山里的民风粗犷豪爽,山里人喜欢喝土茅台(苞谷酒)吃老腊肉。耙田栽秧时,一只手掌耙,一只手叼一块尺来长的肥腊肉,咬一口腊肉,唱一句栽秧歌,油从嘴角往外冒,不时地伸出舌头,一个‘反扫荡'舔将回去;喝苞谷酒更是端大土碗,喝得河淌水发天昏地暗,外头来的人看了打尿颤颤。 


田间地头,男男女女粗话野话一溜一串;女人被男人逗臊了,三五成群将男人按倒在地,攥手抱脚提起来撞油,还有女人蹶起屁股‘栽桩',把男人的头往女人的屁股上‘撞';‘撞'了‘油'还不过瘾,带奶娃娃的小媳妇跳出来,顺手一把撕开衣襟,扯出嫩闪闪胀鼓鼓的一双奶,左右开弓,像打水枪一样往男人脸上挤,呛得男人喊爹叫娘说好话。 

秦巴民歌是秦巴文化的重要体现,是秦巴人民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,也是非常美的音乐。
“高高山上没搞头, 又出野猪又出猴。 夫妻要想同床睡, 除非苞谷收上楼…… 白布帕儿叠四叠, 岩上丢来岩下接。 妹把帕儿接住了, 今夜就在窝棚歇。”这是多么轻松和有情调。 

爱情,是人类永恒的话题,亘古不变的情怀。没有两性的结合,没有情爱的追求,就没有人类的繁衍兴旺,就没有地球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。《巴山情歌》连篇累牍间,都闪耀着爱情的光辉,情真意切动人心魄。《今夜等我郎回来》里的 “慢慢吃来慢慢腮(吞咽), 吃了你就上床来, 要想清净那头睡, 要想亲热这头来”。 把妻子对外出归家丈夫的关爱,倾诉的体贴入微;“哪有狗儿不走草,哪有猫儿不叫春,哪有鸳鸯不成对,哪有雀儿不成群?皇帝娘娘生太子,百姓女大要嫁人”,“荷叶圆圆象米筛,郎生伶俐妹生乖,自己相好自己爱,油嘴媒婆你走开”等则表达出对于爱情和自由婚姻的渴望;《好个妹儿逗人爱》里的“割草要割一把青,相好要相读书人,活在有人写对子(联),死后有人做祭文”,彰显出女性的择偶标准;《晾衣裳》里的“清早起来去上梁,摘匹(片)树叶吹响响,吹到妹心上。情妹听见树叶响,假装出来晾衣裳,偷眼把郎望。衣裳晾在竹竿上,转眼不见我的郎,悄悄哭一场”。将男女恋情,表现得出神入化。 
“太阳落山四山黑,放牛耕田又回去”。山高、日短、夜长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唱山歌当然是劳作之余的最佳选择。于是,当都市的KTV包厢吟起靡靡情歌时,位于城市周边那些深山里,那方土墙瓦房的堂屋里,围着烟熏火燎烧树疙瘩的火塘,也坐着一圈子快乐的人。男女老少都是家人邻居,也都是这火塘歌坛的演员兼听众。 

那位头缠青布帕子、一脸烟火色的老汉,吧嗒两口铜锅玉石嘴竹管旱烟袋,开了个好头:“山歌好唱口难开,磨儿不推不转来,铙钵无铜打不响,镜子无光照不明,山歌无姐唱不成。”不愧是“老歌王”,这“对歌”兴头起得好,又定了个艳情的调。 

各位歌手接起来兴致勃勃:“五句子歌五句子唱,五句子歌儿要帮腔。妹唱山歌哥来帮,你一板来我一腔,一板一腔才成双。”这汉子是要“男女搭配,唱歌不累”。姐儿妹儿婆娘媳妇们,当然不甘示弱:“百合花开满山白,情哥想妹妹晓得,你是男子不开口,我是女流脸儿羞,哪有河水倒起流。” 于是,这个晚上的对歌,便很快成了乡村男女歌手之间的一场情歌PK。男人们从《十爱幺妹子》唱到《十爱姐》,女人们从《十爱郎》对到《望郎十二月》。于是,这个本来会“眯眯眼儿瞌睡多”的夜晚,竟是“河沟越扒越涌流,山歌越唱越自由”,直唱到“郎不风流姐风流,姐儿最爱郎风流”……这场完全自发常态的邻里歌会,充满了民间文化充沛的生命力和原创力。 
作者简介 石秀全:一介草民、媒体过客、笔名:石事求实。源于对文字的敏感,对文学的喜欢,一有那么点余闲,就习惯于掂笔,写写内心的某种情感。善用健盘和镜头记录生活点滴,逆着岁月的河流争渡,风雨成画,漂泊为诗,拾荒岁月中,喜欢写打油诗。
|